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这一概念由联合国于2005年提出,是指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为需要金融服务的社会各阶层、各群体提供的金融服务,国际上通常称为包容性金融。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如何为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近年来,银监会引导银行业立足改善民生,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一是有效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二是重点引导银行业强化支农服务,增加涉农信贷投放,培育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持续推进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三是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精准”原则,突出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特殊群体的特惠政策安排。截至2021年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近50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1万亿元,同比增速近25%,较各项贷款增速高出近14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数3358.1万户,同比增加近785万户,完成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户数高于年初的“两增”目标。截止2022年一季度末,全国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已经超过20万亿元,支持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超过5000万户。
2021年6月30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提出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持续增加首贷户;在合理管控风险和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下,适当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稳定扩大就业重点群体的金融支持,巩固稳企业保就业成果等要求。这有助于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能力,强化“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202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2年重点工作时称,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2022年4月8日,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2022年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工作的通知》,提出围绕“六稳”“六保”战略任务,加强和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支持小微企业纾困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稳步增加银行业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供给,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综合融资成本合理下降;丰富普惠保险产品和业务,更好地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增信和保障服务。
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数字普惠金融服务链条更加顺畅,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制度保障更加健全。同时在乡村振兴、绿色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融资与民生领域等场景,新服务、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已经形成以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巨头、金融科技企业等为服务主体,以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智能投顾、保险科技、数字银行为服务途径,以乡村振兴、绿色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融资和民生领域等为服务对象,以支付体系、信用体系、资本市场等为基础设施,以政策体系、法律体系等为制度保障的生态系统。
和仕咨询发布的《2022-2026年中国普惠金融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共十一章。首先介绍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和特点及发展阶段,接着分析了国际普惠金融行业发展经验及我国普惠金融行业发展状况。然后具体介绍了数据普惠金融及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普惠金融市场的发展。随后,报告对区域普惠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细致的透析,并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对普惠金融的布局、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及消费者保护研究。最后,本报告对普惠金融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及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