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建立合法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利和总量控制目标,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一样买入和卖出来进行排放控制。它能够发挥市场机制对环境容量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调动企业控制排放的积极性,灵活地调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使社会整体治理成本趋向最低化。
全国碳市场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线运行,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全国碳市场正式运行一年来,累计参与交易的企业数量超过重点排放单位总数的一半,市场配额履约率达99.5%以上。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的每日成交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9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5,155,727吨,累计成交额8,559,250,219.58元。
2021年5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和《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意在进一步规范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活动,保护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参与方合法权益。2022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和仕咨询发布的《2022-2026年中国碳交易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共十四章。首先介绍了碳排放交易的内涵、市场结构及国外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然后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碳交易的发展环境及现状,并对中国碳交易价格机制、碳金融、清洁发展机制(CDM)、林业碳汇市场、碳资产管理等碳交易市场细分领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随后,报告重点介绍了碳交易试点城市——北京和上海碳交易市场及碳交易市场排控行业的发展情况;最后,报告重点分析了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投资情况,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科学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