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循环经济的基本概述
1.1 循环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1.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1.1.2 循环经济的原则
1.1.3 循环经济的优势
1.1.4 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
1.2 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1.2.1 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1.2.2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
1.2.3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求
1.2.4 在生态协调中发展的要求
1.2.5 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2.6 可有效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1.3 循环经济产业链分析
1.3.1 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内涵
1.3.2 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特征
1.3.3 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类型
1.3.4 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
1.3.5 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机制
第二章 2020-2022年国际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经验
2.1 国际循环经济发展综况
2.1.1 全球循环经济的发展态势
2.1.2 全球循环经济的政策规划
2.1.3 各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律
2.1.4 全球再生资源回收产值规模
2.1.5 主要国家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2.1.6 国际循环经济合作平台建立
2.2 欧盟循环经济发展布局分析
2.2.1 欧盟循环经济发展阶段
2.2.2 欧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2.3 欧盟发展循环经济的价值
2.2.4 欧盟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启示
2.3 典型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及布局
2.3.1 美国“无废”建设经验分析
2.3.2 荷兰循环经济发展布局
2.3.3 德国规划循环经济路线
2.3.4 丹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3.5 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3.6 国际循环经济发展经验
第三章 2020-2022年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分析
3.1 中国循环经济产业运行状况
3.1.1 产业发展意义
3.1.2 产业重点环节
3.1.3 产业发展阶段
3.1.4 阶段成果分析
3.1.5 能耗状况分析
3.1.6 产业发展特色
3.2 循环经济发展的利益相关方
3.2.1 政府
3.2.2 协会/联盟
3.2.3 企业
3.2.4 消费者
3.2.5 高校
3.2.6 基金会
3.3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动态分析
3.3.1 青海省
3.3.2 山东省
3.3.3 浙江省
3.3.4 上海市
3.4 互联网助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3.4.1 互联网的融合渗透加快
3.4.2 搭建循环经济网络服务平台
3.4.3 循环经济网络融资平台分析
3.4.4 “互联网+”资源再生模式
3.5 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
3.5.1 资源型城市转型迫在眉睫
3.5.2 循环经济是最佳转型模式
3.5.3 循环经济应用的典型实践
3.6 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3.6.1 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
3.6.2 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3.6.3 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3.6.4 循环经济调控政策的问题
3.7 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3.7.1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
3.7.2 解决循环经济发展的矛盾
3.7.3 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路径
3.7.4 逐步完善循环经济调控政策
3.7.5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3.7.6 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体系
3.7.7 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3.7.8 构建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的要点
3.7.9 进一步需要提高公众参与度
第四章 2020-2022年中国循环经济产业的政策环境
4.1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导向
4.1.1 循环经济政策重要政策汇总
4.1.2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4.1.3 中国循环经济指标研究进展
4.1.4 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利好政策
4.2 《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解读
4.2.1 促进法的发展地位
4.2.2 促进法的实施成效
4.2.3 文件修订的必要性
4.2.4 征集法律修订意见
4.3 循环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
4.3.1 总体思路
4.3.2 主要目标
4.3.3 重点任务
4.3.4 重点行动
4.3.5 政策保障
4.3.6 组织实施
4.3.7 规划解读
4.4 循环经济相关政策法规解读
4.4.1 节能降碳工作规划安排
4.4.2 生活垃圾处理建设规划
4.4.3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
4.4.4 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意见
4.4.5 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方案
4.4.6 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完善政策
4.5 地区循环经济政策规划动态
4.5.1 天津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4.5.2 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4.5.3 内蒙古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4.5.4 四川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第五章 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源头——资源节约产业
5.1 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5.1.1 资源节约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
5.1.2 循环经济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基础
5.1.3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5.1.4 循环经济助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5.2 水资源节约行业分析
5.2.1 节水行业发展背景分析
5.2.2 节水型社会建设形势
5.2.3 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
5.2.4 节水型社会发展目标
5.2.5 节水型社会布局重点
5.2.6 节水型社会发展问题
5.2.7 节水型社会发展的措施
5.3 能源节约相关产业运行状况
5.3.1 工业节能降碳状况分析
5.3.2 合同能源管理行业分析
5.3.3 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加快
5.3.4 建筑节能通用规范发布
5.3.5 余热发电关注度上升
5.3.6 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5.4 土地资源节约利用行业分析
5.4.1 节约用地得到社会重视
5.4.2 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
5.4.3 节地技术和模式分析
5.4.4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状况
5.4.5 土地节约利用的重点
5.4.6 进一步盘活低效用地
第六章 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基础——资源分类回收产业
6.1 资源回收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6.2 中国资源回收产业状况分析
6.2.1 资源回收渠道
6.2.2 资源回收规模
6.2.3 企业数量规模
6.2.4 资源回收问题
6.2.5 资源回收趋势
6.3 中国垃圾分类回收产业分析
6.3.1 垃圾分类回收流程
6.3.2 垃圾分类利好政策
6.3.3 垃圾分类行业回顾
6.3.4 小区分类覆盖率
6.3.5 垃圾分类企业数量
6.3.6 分类企业布局情况
6.3.7 典型回收平台分析
6.3.8 分类处理设施建设
6.3.9 垃圾费分类发展趋势
6.4 中国细分资源品种回收利用状况分析
6.4.1 废有色金属
6.4.2 废纸
6.4.3 废轮胎
6.4.4 废电池
6.4.5 废玻璃
6.5 可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分析
6.5.1 分散型网络模式
6.5.2 层级型网络模式
6.5.3 柔性管理模式
6.5.4 点对点回收模式
6.5.5 承包协议模式
6.5.6 模式对比分析
6.5.7 模式改进建议
6.6 “互联网+资源回收”发展模式
6.6.1 发展背景
6.6.2 模式介绍
6.6.3 发展状况
6.6.4 典型案例
6.6.5 问题和建议
第七章 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核心——资源循环再利用产业
7.1 资源循环再利用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7.2 中国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发展分析
7.2.1 产业特点分析
7.2.2 驱动因素分析
7.2.3 行业规模分析
7.2.4 行业发展特点
7.2.5 资源化利用技术
7.2.6 产业助推碳减排
7.2.7 产业发展机遇
7.2.8 产业发展趋势
7.2.9 产业发展困境
7.2.10 产业发展对策
7.3 中国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财务状况
7.3.1 中国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行业经济规模
7.3.2 中国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行业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7.3.3 中国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营运能力指标分析
7.3.4 中国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行业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7.3.5 中国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
7.4 地区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布局动态
7.4.1 河北省
7.4.2 山西省
7.4.3 呼和浩特市
7.4.4 重庆市
7.4.5 阳泉市
7.5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
7.5.1 我国农业污染问题严峻
7.5.2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政策
7.5.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途径
7.5.4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7.5.5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状况
7.5.6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
7.5.7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规模状况
7.5.8 秸秆收储运综合利用的路径
7.5.9 农业废弃物利用问题及措施
7.6 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
7.6.1 工业固体废物的内涵及分类
7.6.2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成果分析
7.6.3 一般工业固废产量及利用状况
7.6.4 大宗工业固废产量及利用状况
7.6.5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典型模式
7.6.6 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研发进展
7.6.7 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
7.6.8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对策建议
7.7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
7.7.1 生活垃圾产生规模
7.7.2 生活垃圾清运规模
7.7.3 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7.7.4 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
7.7.5 生活垃圾综合处理
7.7.6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7.7.7 垃圾资源化利用目标
7.7.8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措施
7.8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
7.8.1 建筑垃圾基本分类
7.8.2 建筑垃圾主要危害
7.8.3 建筑垃圾产生量规模
7.8.4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效益
7.8.5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状况
7.8.6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案例
7.8.7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问题
7.8.8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对策
第八章 2020-2022年中国循环经济相关热点产业分析
8.1 雨水循环利用产业分析
8.1.1 雨水利用产业发展阶段
8.1.2 雨水利用技术应用情况
8.1.3 雨水回收利用发展现状
8.1.4 海绵城市运行原理分析
8.1.5 海绵城市建设规模分析
8.1.6 海绵城市迎来政策机遇
8.2 土壤修复产业分析
8.2.1 行业特点分析
8.2.2 相对发展阶段
8.2.3 发展现状分析
8.2.4 企业发展模式
8.2.5 区域竞争格局
8.2.6 技术发展状况
8.2.7 发展潜力分析
8.2.8 新阶段发展态势
8.3 废弃电器电子资源化利用产业
8.3.1 行业扶持政策
8.3.2 行业发展现状
8.3.3 市场拆除规模
8.3.4 行业补贴规模
8.3.5 行业效益分析
8.3.6 资源构成分析
8.3.7 行业回收渠道
8.3.8 区域发展情况
8.3.9 未来发展前景
8.4 报废汽车回收与资源化处理行业
8.4.1 行业扶持政策
8.4.2 行业发展价值
8.4.3 行业回收情况
8.4.4 回收价值分析
8.4.5 企业发展规模
8.4.6 税收管理分析
8.4.7 行业发展前景
8.5 废塑料回收再利用行业
8.5.1 行业发展价值
8.5.2 处理形式分类
8.5.3 行业总回收量
8.5.4 行业指数分析
8.5.5 再生利用规模
8.5.6 节能减排情况
8.5.7 行业发展利润
8.5.8 市场供需分析
8.5.9 行业发展前景
第九章 2020-2022年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
9.1 煤炭产业
9.1.1 产业运行状况
9.1.2 发展意义分析
9.1.3 循环经济模式
9.1.4 循环经济困境
9.1.5 循环发展路径
9.1.6 企业发展路径
9.1.7 循环发展方向
9.2 钢铁产业
9.2.1 产业运行状况
9.2.2 废钢市场状况
9.2.3 废钢利用规划
9.2.4 循环发展需求
9.2.5 循环发展影响
9.2.6 循环发展优势
9.2.7 循环发展困境
9.2.8 循环发展路径
9.2.9 循环发展方向
9.2.10 发展案例分析
9.3 石化产业
9.3.1 产业运行状况
9.3.2 循环发展需求
9.3.3 循环发展困境
9.3.4 循环发展对策
9.3.5 循环发展路径
9.3.6 循环发展思路
9.3.7 发展案例分析
9.4 电力产业
9.4.1 产业运行状况
9.4.2 循环发展需求
9.4.3 火电循环发展
9.4.4 循环发展优势
9.4.5 企业发展方向
9.4.6 循环发展路径
9.5 纺织产业
9.5.1 产业运行状况
9.5.2 回收规模统计
9.5.3 回收处理综况
9.5.4 回收利用技术
9.5.5 循环利用政策
9.5.6 循环发展要点
9.5.7 废物处理模式
9.5.8 智能生产制造
9.6 化纤产业
9.6.1 产业运行状况
9.6.2 化纤循环发展状况
9.6.3 行业规范条件发布
9.6.4 化纤循环发展形势
9.6.5 化纤循环发展前景
第十章 2020-2022年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10.1 国外循环经济的典型发展模式
10.1.1 美国循环消费模式
10.1.2 德国双元回收模式
10.1.3 日本立法推进模式
10.1.4 丹麦生态工业园模式
10.2 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层面
10.2.1 企业循环模式
10.2.2 园区循环模式
10.2.3 社会循环模式
10.3 循环经济常见的商业模式
10.3.1 共享模式
10.3.2 租售模式
10.3.3 翻新模式
10.3.4 重复使用模式
10.3.5 原料替代模式
10.4 循环经济的PPP融资模式
10.4.1 PPP模式的基本分类
10.4.2 PPP项目投资规模分析
10.4.3 PPP应用利好政策分布
10.4.4 循环经济PPP投资项目
10.4.5 PPP项目绩效管理指引
10.4.6 PPP模式应用前景展望
10.5 循环经济的绿色金融模式
10.5.1 国际绿色金融发展分析
10.5.2 国内绿色金融政策分析
10.5.3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状况
10.5.4 绿色金融助力循环经济
10.5.5 绿色金融模式应用问题
10.5.6 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
10.5.7 绿色金融发展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是一种封闭式的发展模式,资源不仅在生产阶段发挥效用,到消费阶段仍然会加大综合利用,不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还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了约2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继续大幅下降,单位GDP用水量累计降低28%。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以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56%。再生资源利用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50%;废纸利用量约5490万吨;废钢利用量约2.6亿吨,替代62%品位铁精矿约4.1亿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1450万吨,占国内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3.5%,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产量分别为325万吨、740万吨、240万吨。
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高规格发布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对各地区、各部门准确把握发展新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经济发展加快注入绿色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意见》明确要求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这是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2021年7月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改环资﹝2021﹞969号)。《规划》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2年4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与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25%,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200万吨。到203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30%,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达到300万吨。
地区动态方面,2021年9月,《天津市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文件提出了构建城市、工业、农业、服务业和滨城等5大循环发展体系21条主要任务。2021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布,《规划》提出到2025年,具备条件的自治区级及以上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主要资源产出率较2020年提高约20%,单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5.5%、16%左右。2022年5月,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四川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现代化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成,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基本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
和仕咨询发布的《2023-2027年中国循环经济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共十五章。报告首先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意义。接着分析了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及国内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然后分别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源头、发展基础和发展核心领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随后,报告具体阐述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及企业项目投资案例做了具体分析,最后对其投融资状况和发展前景做了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投资建议。
本报告目录与内容系和仕咨询原创,未经和仕咨询书面许可及授权,拒绝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