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显,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广东省重点培育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2020年,广东纳入统计范围内的1607家环保企业营业收入总额为3625.4亿元,营业利润总额491.2亿元,从业人员超过22万人。其中,环保业务营业收入1598.6亿元,占比为44.1%。与2020年全国统计范围内15556家企业相比来看,广东省统计范围内企业的从业单位数量、营业收入总额、营业利润总额和环保业务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国的10.3%、18.5%、27.4%和14.2%。列入统计的环保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为22559.9万元/企业,高于全国列入统计环保企业平均营业收入(12573.2万元/企业)。其中规模以上(2000万元以上)企业平均营业收入66881.2万元/企业,高于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平均营业收入(45189.1万元/企业)。
2020年1-11月,广东全省优良天数比例(AQI达标率)为95.4%,较2019年同期(以下称同比)上升5.9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AQI达标率为92.8%,同比上升9.5个百分点。全省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微克/立方米(19.2%);珠三角地区PM2.5平均浓度为2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微克/立方米(25.9%)。臭氧和PM2.5作为全省首要污染物的比例分别为75.3%和11.8%。按照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前三位为汕尾、湛江和阳江市,后三位为清远、广州和佛山市(清远和广州并列第20名);21市环境空气质量同比均有所改善。
广东省骨干企业在印染、电镀、线路板、养殖等行业废水治理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方面拥有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在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噪声治理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备自行设计及制造成套设备的能力。资源综合利用处理技术体系逐渐完善,废塑料深加工、粉煤灰、煤矸石、危险废物等固废综合利用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20年4月1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深化广东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强调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优化区域规划环评机制,优化分类管理,基本不产生生态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不再纳入环评管理。2020年9月1日,广东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开始实施,明确到2020年底,广州、深圳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2020年9月,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广东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显著增强。2021年10月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目标到2035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美丽广东和世界一流美丽大湾区基本建成,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2021年12月27日,广东省住建厅、发改委印发《广东省生活垃圾处理“十四五”规划》。《规划》指出到2025年,全省地级以上市和具备条件的县城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2年4月19日,广东省环保产业协会就团体标准《广东省环保管家服务规范》征求意见,本标准起草的环保管家服务的内容主要分为政府环保管家、工业园区环保管家、企业环保管家的内容。2022年7月25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广东省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2022-2025年)》,目标到2025年,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市区和具备条件的县城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塑料废弃物收集转运效率大幅提高;全省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总能力达到13万吨/日左右,焚烧能力占比达到80%以上。2022年8月21日,广东省财政厅转下达2022年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专项(污染治理方向)中央基建投资预算,共6000万元,广州市和中山市的3个项目获得资金支持。
和仕咨询发布的《2022-2026年广东省环保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环保产业的基本定义、国内发展概况等,接着分析了广东省环保产业的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广东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的发展。随后,报告对广东省环保产业做了区域发展分析、重点企业分析、政策环境分析和投资分析,最后分析了广东省环保产业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