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环保产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现在全省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环保产业体系,环境科技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已经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和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
浙江省的诸暨电除尘器、湖州膜处理材料、嘉兴布袋除尘器、天台工业滤布、金华高压电源设备、杭州和宁波环境服务业等具有区域特色的环境保护产品和产业基地得到了长足发展,块状经济的集聚度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涌现出聚光科技、菲达环保、洁华控股等一批居行业领先地位的龙头骨干企业。浙江省以高等院校和大型科研机构为依托,一批国家级的环境实验室和科技研发中心逐步建立和完善。污水、废气、污泥处理等方面的一些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大型电除尘器及电控设备、高效大布袋除尘器、膜产品、城市垃圾焚烧发电装置等设备在技术上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2020年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场战役,国家“大气十条”“水十条”考核持续保持优秀,环境空气质量在长三角区域率先实现全省达标。2020年,设区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3.3%,比2015年分别降低43.2%和提高9.5个百分点,50个县级以上城市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二是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走在前列。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抓手,持续推进“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千万工程”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成功承办联合国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美丽浙江”影响力显著提升。三是绿色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不断推动形成绿色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制定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四是生态安全保障持续增强。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到2020年,累计建成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310个,受保护地面积显著增加。五是环境治理现代化加速推进。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度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2020年4月30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和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2020年度增补纳入《浙江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规划(2019-2022年)》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项目清单,《规划》指出,要严格执行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的国家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实现项目达标达产,杜绝二次污染。2020年8月1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的实施意见,到2022年,初步建成问题发现及时、预警溯源精准、分析研判科学、案件查办高效的全流程、闭环式、智能化问题发现查处体系,实现环境污染问题及时、精准、科学、有效管控。2021年5月31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印发《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第三方服务,引进、培育一批重点节能环保服务企业,推动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15000亿元。2022年6月9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浙江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2-2025年)》,要求到2025年,全省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管控,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 43%,农药废弃包装物、农膜回收率均达到90%,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达92%;全省新增农村行政村环境整治110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标率达到95%,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2022年8月23日,浙江省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计划到2025年,所有设区市及60%的县(市、区)通过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评估,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浙江省未来将全面推进6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任务,并突出抓好12个在建的制革、印染、化工行业园区建设和剩余98家企业搬迁入园工作。并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深入推进近岸海域及重点海域污染整治与生态保护等几项内容。
和仕咨询发布的《2022-2026年浙江省环保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九章。首先介绍了环保产业的基本定义、国内发展概况等,接着分析了浙江省环保产业的现状,然后具体介绍了浙江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的发展。随后,报告对浙江省环保产业做了区域发展分析、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和投资分析,最后分析了浙江省环保产业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